在全球养猪业的发展进程中,疫病防控始终是重中之重。猪场空气过滤系统作为一项关键的疫病防控技术,凭借其对空气中致病病毒卓越的过滤能力,在国际上历经了长达数十年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实践。各国专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际案例,一致认定高效的空气过滤系统在阻断病毒传播路径、有效防控疾病蔓延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追溯其发展历程,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欧美部分专注于遗传育种的公司,便率先将空气过滤技术引入到一些核心育种场。自此,空气过滤系统从最初仅应用于试验动物环境,逐步拓展至少数规模化猪场。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作为一项旨在阻断空气传播疫病途径的防御技术,空气过滤系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的养猪场进行试点推广。
在国内养猪行业,空气过滤系统的应用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当前,采用空气过滤系统的规模化养猪场数量有限,主要集中在公猪站以及核心种猪场。母猪场中,该系统尚未得到广泛推广,育肥场更是鲜少应用。以广西农垦集团为例,早在 2009 年,其便大胆尝试,率先将空气过滤系统引入公猪站;次年,又进一步将该系统应用于母猪原种场,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积极应用空气过滤系统的规模化猪场之一。
猪场过滤系统的基本构成
目前,国内猪舍空气过滤系统常见的结构形式为 “机械通风+水帘降温+空气过滤系统+猪舍全密闭”。以负压通风过滤系统为例,猪舍的一侧会安装负压风机,风机外部会套上防回风布袋,以防止空气倒流。在空气过滤间,外侧设置有防鸟、防蚊、防尘网,中间安装过滤墙,内侧则安装水帘。猪舍天花板上安装吊顶小窗,小窗上部配备吊顶过滤箱。此外,人员入舍用房还会安装双向流正压新风系统,以保障进入猪舍的空气始终保持清洁。
通风过滤的三种主要方式
1. 负压通风过滤
负压通风过滤模式下,主过滤墙安装在降温水帘的前端,吊顶通风小窗上则设置吊顶过滤箱。在冬季,新鲜空气从猪舍顶部通风窗进入顶棚,经过吊顶过滤系统的层层过滤后,再进入猪舍内部,而猪舍内产生的废气则通过风机排出舍外。到了夏季,新鲜空气先经主过滤墙过滤,而后进入猪舍,废气同样由风机排出。在此过程中,猪舍内部呈现负压状态。负压通风过滤器虽然所需面积较大,但更换频率相对较低,通风能耗也较低,并且对不同区域的适应性较强。然而,由于要防止未过滤的空气从猪舍缝隙进入,因此对猪舍的密封性要求极高。
2. 正压通风过滤
正压通风过滤是在猪舍过滤间安装主过滤墙,正压风机置于主过滤墙前端。新鲜空气从过滤网进入,在风机的强力作用下,穿过主过滤墙。冬季时,过滤后的空气通过吊顶通风窗进入顶棚,再经吊顶小窗流入猪舍;夏季,过滤后的空气则经湿帘进入猪舍。猪舍内的废气由百叶窗排出,此时舍内气压高于舍外,处于正压状态。正压通风的优势在于,未经过滤的空气进入舍内的风险极小。不过,为确保正压通风能够正常运行,必须选用能够在较高静压下仍能提供充足风量的风机。
3. 平衡通风过滤
平衡通风,也可称为偏正压通风,它介于负压通风和正压通风之间,通常采用偏正压的运作方式。这种通风模式融合了正压通风与负压通风的长处,前端采用正压进风,后端通过负压排风,从而形成有序的通风流向,目前主要应用于公猪站。
如何精准选择适宜的通风过滤方式
猪场在选择通风过滤方式时,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其中,猪场对空气洁净度的防疫级别要求,以及猪场所在地区的疫情风险等级,是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对于公猪站和原种猪场而言,正压通风过滤往往是首选方案;核心原种猪场则可能需要多种方案联合使用,以适配不同功能的猪舍。对于那些对热应激较为敏感的区域或猪种,建议优先采用负压通风过滤方式,这样既能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又能有效降低能耗。就目前国内情况来看,负压通风方案因其出色的降温效果以及相对经济的能耗,受到了大多数规模化猪场的青睐。
公猪站与母猪场空气过滤系统的具体构成
公猪站的空气过滤系统主要由进舍端的过滤网(用于挡鸟挡虫)、过滤间的主过滤墙(承担防疫过滤重任)、吊顶过滤系统(同样用于防疫过滤)、风机外的防回风布袋(起到保护隔离罩的作用)以及双向流正压新风系统构成。而母猪场的空气过滤系统组成与之略有不同,进舍端同样设有过滤网(挡鸟挡虫),过滤间安装的是粗效过滤墙(主要用于净化过滤),吊顶过滤系统也是用于净化过滤,此外还有风机外的防回风布袋(保护隔离罩)以及双向流正压新风系统。
在疫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疫苗和抗生素已无法完全确保猪场免受病毒感染。越来越多的国内规模化猪场逐渐认识到,整合空气过滤系统的综合防疫措施,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猪场疫病风险。这一理念不仅得到了国内众多规模化养殖场的认可,也引发了行业专家和学者对空气过滤应用效果的高度关注。在众多行业论坛上,规模猪企的高层管理人员纷纷强调配置空气过滤系统对于猪场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可以预见,在未来,空气过滤器必将成为猪场生物防御体系标准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